每日科普网,分享实用科普知识,学会生活经验技巧。

科普头条推荐热门科普知识科普知识排行科普手机版

分享实用科普知识,学会生活经验技巧。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科普知识

红火蚁图片及资料简介 红火蚁的分布及主要危害

时间:2021-09-05 11:29来源:每日科普网(www.mrkp.com)人气:

红火蚁的拉丁名意指“无敌的”蚂蚁,难以防治而得名。红火蚁分布广泛,为极具破坏力入侵生物之一。在中国红火蚁是入侵生物。短短10多年时间已传播至我国12个省份。一些受到红火蚁叮咬的采访对象反映,被红火蚁叮咬后,有火灼伤般的疼痛感,过敏体质的人危害更严重。红火蚁的危害远不止这些。一些地方红火蚁泛滥,已经严重威胁农林业、畜牧业、公共设施及生态环境,影响旅游业、国际贸易等。下面,和每日科普网一起看看红火蚁的相关图片及资料吧。

本文目录

1、红火蚁图片及资料简介
2、红火蚁的世界分布
3、红火蚁的传播途径
4、红火蚁的主要危害
5、科学防控,不断提高防控效果

红火蚁图片及资料简介 红火蚁的分布及主要危害

红火蚁图片及资料简介

红火蚁图片

红火蚁图片及资料简介 红火蚁的分布及主要危害

红火蚁图片及资料简介 红火蚁的分布及主要危害

红火蚁是中国的入侵物种,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,短短10多年时间已传播至我国12个省份。分布于中国台湾(2004年7月)、香港、广东、澳门、福建、广西、海南以及云南。

红火蚁图片及资料简介 红火蚁的分布及主要危害

红火蚁的世界分布

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(包括巴西、巴拉圭与阿根廷),在20世纪30年代入侵到北美洲,2006年在美国南方14个州超过1.295亿h㎡的土地上定殖为害,在其它州内也有零星发生(Arizona,Kentucky,andVirginia);1975~1984年间入侵波多黎各;2001年入侵新西兰和澳大利亚;2004年首次出现在台湾;2004年9月在中国广东吴川发现,2006年已经在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的部分地区发生为害,2005年初在香港和澳门也有发现。

红火蚁的传播途径

红火蚁的入侵、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。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,也可随搬巢而作短距离移动;人为传播主要因园艺植物、草皮、土壤废土移动、堆肥、园艺农耕机具设备、空货柜、车辆等运输工具污染等作长距离运输。

红火蚁的主要危害

红火蚁对人有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。它影响入侵地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、损坏公共设施电子仪器,导致通讯、医疗和害虫控制上的财力损失。蚁巢一旦受到干扰,红火蚁迅速出巢发出强烈攻击行为。红火蚁以上颚钳住人的皮肤,以腹部末端的螯针对人体连续叮蜇多次,每次叮蜇时都从毒囊中释放毒液。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,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。多数人仅感觉疼痛、不舒服,少数人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,会产生过敏性休克,有死亡的危险。如水泡或脓包破掉,不注意清洁卫生时易引起细菌二次感染。

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,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。红火蚁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、根部、果实等,为害幼苗,造成产量下降。它损坏灌溉系统,降低工作效率,侵袭牲畜,造成农业上的损失。红火蚁对野生动植物也有严重的影响。它可攻击海龟、蜥蜴、鸟类等的卵,对小型哺乳动物的密度和无脊椎动物群落有负面的影响。有研究表明,在红火蚁建立蚁群的地区,蚂蚁的多样性较低。

红火蚁危害其它动物的1653机理主要表现在:

(1)红火蚁捕食刚孵化的地栖型卵生动物个体,因为刚刚出壳的幼体或者出壳后聚集在一起尚未离开巢穴的幼体,活动能力弱,极易受红火蚁的攻击,而最终变为红火蚁的美餐;或者以群体力量捕食昆虫幼虫、成虫等。

(2)红火蚁与其他动物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,如与当地蚂蚁种群竞争植物食料,还与那些以昆虫为食物来源的物种竞争昆虫食料,导致其他物种因为缺乏足够食物供给而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;

(3)通过叮咬而使得某些动物存活率降低,改变生境,甚至弃巢外逃,或者因为受攻击活动量加大而增加被捕食的几率。

科学防控,不断提高防控效果

红火蚁是社会性昆虫,杀死蚁巢深处的蚁后才是防治红火蚁的关键。错误的防治方法,不仅难以彻底根除红火蚁,而且极易引起人为分巢扩散,导致出现红火蚁蚁巢越防越多的现象。

针对当前的防控形势,该如何科学防控?

首先要能识别出红火蚁。网上宣传的红火蚁图片,很多是室内拍摄出来的,生物特征看起来明显,但与现实中肉眼看到的完全不同。红火蚁的典型特征在于红火蚁具有多态性,一个蚁巢的红火蚁大小不一,有大有小。蚁巢在地面隆起土堆状蚁丘,内部呈蜂窝状结构。

当前我国红火蚁侵害仍呈扩散态势,发生面积还在不断扩大。业内专家表示,目前能做的就是减缓扩散速度,控制发生范围,降低发生程度。建议有关部门和地区要结合实际,在红火蚁扩散关键时期之前做好防控。

一些植保部门工作人员还反映,一些地方负责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岗位往往只有一两个人,精力有限,且很多并非专业人士,无法有效开展监测调查、技术宣传、示范推广、开展防控等工作。他们建议切实加强基层专业防控力量。

标签:
用户评论
'); })();